鑽石產業的起源及商業沿革 Part1

----------     The origin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the diamond industry.  Part1    ----------




出埃及記28:17~20中記載到各種重要寶石,其中含有鑽石。

圖片來源:Robert Lyga

  可曾聽過知名品牌的廣告標語「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對於形容淵遠的鑽石產業歷史再適合不過了!直至今日鑽石依舊是眾所喜愛且流行不敗的寶石,鑽石又稱為金剛石,古希臘語稱為「ἀδάμαςς / Adamas」,意思為堅硬、不可征服之意,西元1世紀古羅馬學家「普林尼 (Plinius) 」曾經提到:鑽石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早在舊約聖經的出埃及記、佛典的金剛經都有記載鑽石之文字。

  具歷史學家考究的發現,鑽石產業很有可能在3,000年前古印度時代就有鑽石的交易市場,但當時因為開採知識的不足及產量十分稀少,僅有在小部分特別階級的人才有機會擁有,西元4世紀時也據傳在印尼婆羅洲發現鑽石的蹤跡,隨著歷史洪流的發展,印度的鑽石在大約西元13世紀的時候,從海上絲路傳到當時歐洲最鼎盛的國度「威尼斯」,成為當時皇族公爵及社會高階人士的流行飾品。

而鑽石也是在那個時期成為婚約的誓物,西元1477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一世 (Maximilian I) 」與妻子勃艮第公爵之女「瑪麗 (Mary of Burgundy) 」定情之物,就是一枚鑽石戒指,也是歷史上第一個婚約鑽戒,鑽石被賦予另一個特殊的意義「永恆且堅貞不變的愛」,這個習俗直到今日還是存在。

法國皇后「瑪麗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在法國大革命發生後,於1791年6月與法國路易十六攜兒女逃亡失敗,被帶回軟禁,最終命喪斷頭台,極度奢華的瑪麗皇后留下許多傳奇珠寶,從未有人看過,於2018.11.14 日內瓦蘇富比拍賣會登場,其中一件藏有瑪麗皇后頭髮的M文字戒指,起拍價為7,950美元,最終以44萬美元落槌成交!



「馬克西米利安」和「瑪麗」兩人定情戒以名字頭文字M為造型,可惜鑽石已消失。

18世紀以前印度「戈爾康達(Golconda)」是世界上鑽石最重要的產地。

圖片來源:Pieter van der Aa 




日滿街巷口的精品店,都能看到鑽石的蹤影,但你曾經想過鑽石是由何時開始普及的呢?鑽石的普及是直到了17世紀才揭開序幕,西元1600年,東印度公司的成立幾乎壟斷了鑽石的交易市場,直到17世紀中期被迫放寬政策,從那時候才開始有許多私人公司有機會交易鑽石,法國貿易商人「塔維尼埃 (jean baptiste Tavernier) 」,是具記載第一位的跨洲鑽石貿易商人,他在1631~1668年間,六度東航至世界各地,其中第二次的東航 (1638~1643) 到達了印度,目睹了蒙兀兒帝王的孔雀寶座,並親赴自舉世聞名的「戈爾康達 (Golconda) 」,紀錄當地開採鑽石的盛況,塔維尼埃將這些故事記載在他的遊記,並將這些鑽石的資訊帶回歐洲。

法國商人「塔維尼埃(jean baptiste Tavernier)」曾六度東航,到世界各地參訪並在「路易十四(Louis XIV)」的要求下出版了Les Six Voyages de Jean-Baptiste Tavernier一書,記載到印度開採鑽石的盛況。

  逢歐美國家的富裕鼎盛,鑽石的消費層級慢慢從皇室,轉移到富庶的百姓成為消費鑽石的主力,需求雖然提升但礦藏始終只有印度開採鑽石,到了18世紀巴西的掏金者意外發現了鑽石礦藏,彌補了印度產量銳減的需求,這種狀況維持到了19世紀末南非鑽石的發現而終結,世界鑽石舞台的中心正式移轉到南非。

18世紀巴西掏金熱時,發現鑽石的蹤跡,至今巴西是綠、紅彩鑽的重要來源。

到現在或許您還是聽過「產自南非的鑽石最好」的錯誤資訊,但鑽石貿易、開採、切磨等……技術發展至今日與南非鑽石的確是息息相關,南非鑽石的發現帶來鑽石歷史的黃金年代,據說第一個在南非發現的鑽石是在1866年南非金伯利地區的一座農場中,一位15歲的牧童砍材時意外發現一顆重達21.25克拉的原礦,名為「優瑞佳 (Eureka) 」,意思是「我找到了」,牧童把鑽石原礦送給妹妹把玩,一次偶然的機會被鄰居「尼克可 (Schalk Van Niekerk) 」看到,尼克可被石頭深深的吸引,請求小朋友賣給他,最後牧童的母親將鑽石贈送給他,順利得到這顆原礦,並將原礦送到英國請人鑑定,被確認是鑽石,這樣驚奇的消息被傳遞開來,當時英國媒體也渲染大肆宣傳,使得大批人潮都想湧入南非開採鑽石,一圓發財夢,但在發現優瑞佳鑽石後的三年期間,雖然出現了更多的鑽石礦脈,但始終沒有像優瑞佳一樣的大克拉鑽石出土,使得1866年激起的挖鑽石熱,消退冷淡,直到了1869年再度發現巨鑽- 南非之星 (Star of South Africa) ,再度颳起一陣旋風。




非之星」發現於南非「贊德方坦 (Zandfontein) 」地區的「奧蘭治河 (Orange Rive) 」附近一處農場,據說是一位牧羊人撿到,原礦重達83.50克拉,牧羊人並不了解這顆原礦的價值,起初只是想要用它換一宿或是一頓飯,但都被拒絕,直到遇見了「尼克可」,幸運的「尼克可」一眼認出這是一顆鑽石,而且是比之前看到的「優瑞佳」大數倍,尼克可用自己全數的財產,500隻羊、10頭牛、1匹馬的酬勞與牧羊人交換到原礦,「尼克可」把原礦帶到「霍普頓 (Hopetown) 」售出,賣了$11,200英磅,1870年被倫敦切磨師買下,切磨成47.69CT的水滴型鑽石,以$125,000美元賣給「大德利夫人 (Dudley) 」。

「南非之星(Star of South Africa)」於1974佳士得拍賣會再度現身,以50萬美元落槌成交,目前存放在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

南非「瓦爾河(Vaal River)」因「南非之星」的發現,開啟了第二波的鑽石熱,河岸湧入了大量的採礦者掏選鑽石,空前的盛況記載在美國知名的哈潑雜誌。 來源: Harper's Weekly。




非之星」的發現,再次帶起鑽石開採的風潮,且更勝於「優瑞佳」發現時的狀況,採礦人在南非「瓦爾河 (Vaal River) 」大有斬獲,發現了大批的鑽石,世界各地湧入大量的礦工,據說高達一萬多人在河岸邊搭起帳篷,成日都在河域周邊挖掘鑽石。


 同時期內陸地區也不時傳出有人開採到鑽石的消息,使得部分的礦工開始移動到陸地開始挖掘,1870年代發現了「戴比爾斯」礦及金伯利礦,礦脈的位置就是今日赫赫有名的「金伯利 (Kimberley) 」地區,「金伯利」原為荒野小鎮,隨著鑽石開採的旋風,許多採礦者攜家帶眷進駐,一度人口達五萬人之譜,早期物資皆需要從「開普頓 (Capetown) 」運送過來,因此物資極高,聰明的商人看到了此地的商業潛力,紛紛到此開設餐館、酒吧等……「金伯利」因此逐漸成為繁華都會,而其中有一位青年「塞西爾.約翰.羅德西亞 (Cecil John Rhodes) 」,也看準了這邊的商機,到「金伯利」販賣冰水給礦工,當時任誰也沒想到未來的鑽石產業深受的「羅德西亞」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