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石產業的起源及商業沿革 Part2

----------     The origin and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the diamond industry.  Part2    ----------



期「金伯利」地區的礦被劃分的十分密集,一個礦區會有數百個小礦場,每個礦場大約是9平方公尺的大小,初期的開採由於地表表面的「黃土 (Yellow ground) 」較為鬆軟,僅需要簡單的工具即可挖掘,但黃土富含的鑽石藏量極少,常常挖掘一天只能找到些許的小原礦,隨著開採到後期挖掘到深處未氧化的「藍土 (Blue ground) 」較為堅硬,故許多人後期放棄開採,便沒落離開。

當地為了方便運送物資,每一塊礦坑都拉一條鋼索吊送物資,成為一種奇景。

「巴尼.巴納托」為「金伯利中央公司(Kimberley Central)」老闆,與「羅德西亞」展開了一場鑽石爭奪戰。來源:(Hulton Archive / Getty Images)




定繼續挖掘下去的礦工也遇到極大的挑戰,傳統的工具不堪使用,挖掘到深處湧出的地下水造成進度嚴重落後,聰明的「羅德西亞」,立刻收購了全南非的抽水機,用只租不賣的方式,賺到一筆資金,再用這些錢逐步買下了礦工不要的「藍土」礦。


 著持續的開採,挖掘的難度不斷提升,而且「藍土」堅硬難鑿,使得礦主需要加注成本採購機具,大量且無計畫的挖掘使得供過於需,市場價格跌落,許多礦主在這時候紛紛放棄了開採,僅有「羅德西亞」領導的「戴比爾斯」公司及另一位「金伯利中央公司 (Kimberley Central) 」的老闆「巴尼.巴納托 (Barney Barnato) 」持續再收購礦權,兩人都知道要控制鑽石的價格,唯有掌控所有礦權壟斷市場,於是兩人展開一場爭奪戰。


  金融家意識到持續的挖掘造成價格崩落,會危及他們的資產,因此必須要挹注資金控制礦源,使得兩股勢力都有各自的金主挹注資金撐腰,惡性競爭的狀況下雖然股價大漲,但鑽石大量開採導致價格下跌,在這種不利的狀況下,合併是他們唯一的解決方案,於是在1888年兩者合併成為「「戴比爾斯」聯合礦業公司 (De Beers Consolidated Mines Limited) 」,正式壟斷了南非的鑽石礦業。


金伯利首個鑽石礦-「大坑洞(Big Hole)」:南非最著名的鑽石礦,外觀有如隕石撞擊而成,圓周達4572公尺、直徑1600,公尺開採的43年間產出1450萬克拉的鑽石,於1914年停產,「金伯利」隨著礦坑廢棄一起沒落。


西
元1900年「戴比爾斯」幾乎控制了全球九成的鑽石礦藏,但始終無法完整控制的原因是因為德國在南非當地設立了需多私人礦脈,西元1902年南非「首相礦脈 (Premier) 」發跡,此礦脈拒絕與「戴比爾斯」合作,轉向投靠其主要對手「奧本海默家族 (Oppenheimer) 」,削弱了「戴比爾斯」的優勢,西元1905年,「首相礦場」發現世界最大的鑽石,原礦重達3106克拉的「庫利南鑽石 (Cullinan) 」,「首相礦場」也因此名聲遠播。

首相礦場的崛起,頓時間幾乎與戴比爾斯並駕齊驅,但好景不常,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鑽石業蕭條,首相礦脈最終還是合併到了戴比爾斯旗下。

歐內斯特.奧本海默 (Ernest Oppenheimer) -延續了羅德西亞的志業,接續打造戴比爾斯帝國壟斷鑽石的霸業。


比爾斯雖然取得了多數的礦脈控制權,但遇上全球珠寶業的不景氣,鑽石的需其量大減,於1920年代各地礦脈的發現,隨著各國投入資源獨立運作,使得戴比爾斯無法擁有礦脈,體認到收購礦權已不可行,進而轉型將重心放在收購原石。

  「歐內斯特.奧本海默 (Ernest Oppenheimer) 」則在眾多美國銀行家 (如J.P.摩根) ,的支持下,成立了「英美集團 (Anglo American) 」,於西元1926年成為戴比爾斯最大股東。

  西元1929年美國股市崩盤,長達十年的經濟衰弱,歷史知名的「經濟大蕭條時期 (Great Depression) 」,鑽石的需求幾乎降到了零,小規模的鑽石場及加工中心幾乎無法負荷而倒閉,「奧本海默」在這年成為「戴比爾斯」的董事長,西元1932年「戴比爾斯」關閉了所有的礦場,消化現有的庫存,再利用有限的資源慢慢併購零星倒閉的礦權。

  在西元1934年,戴比爾斯成立了一個日後極為重要的部門「中央統售機構CSO (Central Selling Organization) 」,CSO將戴比爾斯自家礦場及收購過來的鑽石統一分類篩選,依照大小、外型、顏色、淨度等……區分出14,000多種類等級,早期的鑽石4C雛形也是從這裡開始發展,經由這種單一管道行銷壟斷市場鑽石,並於1939年創立出「看貨會 (sights) 」特殊的販售機制。



看貨人被分到的貨樣,可能會有部分符合需求,但也會混入自己可能不需要的鑽石。

圖片來源:gemkonnect

 
 看
貨會是一種特殊的販售機制,每五周會舉辦一次看貨會,每年共十次,會在倫敦、瑞士、南非等地舉辦,它們從眾多交易商、切割場等挑選出,具有足夠的財力、信用的廠商,賦予挑選鑽石原礦的資格,這些人稱呼為「看貨人 (sightholders) 」,僅有世界上少部分的人被遴選中,「看貨人」會在看貨會前三周將需要的數量類型告知 "CSO" 準備, "CSO" 會依照每位「看貨人提供的需求清單安排調配適切的商品,於看貨會時每位「看貨人」會被安排在獨立的空間校閱, "CSO" 準備好的一箱貨樣,「看貨人」僅能選擇一箱都購買或是放棄本次交易,並沒辦法只挑選自己想要的貨樣,「看貨人」確認並接受貨物後須於七天內付足貨款,才將貨物寄送至指定地點。


  另外大克拉數的貨樣並不會混入看貨箱裡,超過10.8克拉的鑽石由於並非每個「看貨人」都能負擔的起,因此會由「戴比爾斯」另外賣給有興趣的「看貨人」,且不同於看貨箱的商品,是有議價空間的。


樣的銷售模式幾乎管控了鑽石的流動,從源頭控制壟斷鑽石市場,但是經濟大蕭條造成的影響使得戴比爾斯成長停滯,直到西元1940年二戰的爆發,帶動了工業鑽石的需求,戰後這樣的需求也毫無減退,封閉的礦脈終於也在西元1944年解禁,但大蕭條前的庫存,是直到了西元1952年才消化完畢,戴比爾斯順利挺過危機。


後「戴比爾斯」在西元1967年波札那的「奧拉帕 (Orapa) 」發現了當時世界第二大的鑽石礦床,與波札那政府締盟,各半合資成立了「戴比瓦納 (Debswana) 」,在西元1971年開始生產,西元1972年又再度在波札那的「朱瓦能 (Jwaneng) 」發現鑽石礦床並於西元1982年開始生產,波札那一度成為世界鑽石產量第一。屢次的斬獲持續到了西元1990年中期告一個段落,隨著各國陸續發現礦藏,以及更多的大型礦業公司的崛起,如:「阿羅沙 (Alrosa) 」、必和必拓.比利頓 (Bhp billiton) 、「力拓 (Rio Tinto) 」、「里維夫 (Lev Leviev) 」等……,各家都有自行得獨佔權,世界各地的鑽石礦藏也陸續被發現加速擴張,部分國家還存在「血鑽石」的問題,使得「戴比爾斯」要獲得控制權成為不可能的任務,市場進而逐漸轉型成「多重行銷管道」,當時富有極大礦藏的俄羅斯適逢蘇聯瓦解,俄羅斯國庫危急的狀況下,俄羅斯用庫存鑽石作為擔保品,向 "CSO" 貸款數十億美元,並簽訂協議獲得獨佔行銷權,看似各取所需得良好交易,事實上造成「戴比爾斯」極大的內傷,俄羅斯利用兩者簽署合約的不完善處鑽漏洞,破壞 "CSO" 對鑽石控制的能力,以工業鑽石名義大量出貨,大批鑽石湧入市場一度造成價格下滑,促使「戴比爾斯」集團逐漸腐敗,其餘大型礦組藉此崛起。


工業鑽石廣泛運用在工業、國防、醫療及科技產品上,而最常見的則是運用在鑽頭上。
工業鑽石廣泛運用在工業、國防、醫療及科技產品上,而最常見的則是運用在鑽頭上。

工業鑽石廣泛運用在工業、國防、醫療及科技產品上,而最常見的則是運用在鑽頭上。


強鼎立的狀態下,世界的鑽石礦藏在這時候進入白熱化,主要的戰場有 澳洲、加拿大、俄羅斯、非洲等……

  澳洲「阿蓋爾」礦藏主要由「力拓集團」主導,但在初期主要還是經由 "CSO" 單一行銷管道的模式銷售,「阿蓋爾」礦區擁有大量的工業鑽石礦藏以及極為稀少的粉紅色鑽石,但「阿蓋爾」卻無法獨佔先機,必須將工業鑽石及粉紅鑽石提供給 "CSO" 後,再自行購回銷售給自己的客戶,明明是自己的產區,卻要分一杯羹給「戴比爾斯」,使得兩者關係僵化,「力拓」意識到必須要由自己來行銷自己的礦產,礦產大宗產量的工業及棕色鑽石成為銷售的重點,由於這些鑽石淨度不佳,通常難以切磨,「力拓」將這些鑽石送到工資較低的印度,並且將這些產品用香檳、干邑、巧克力等名詞去包裝行銷大有斬獲,印度的切磨場也因此蓬勃發展,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切割中心,兩者的互惠使的「力拓」漸漸不需要藉由 "CSO" 的力量來銷售,成為獨立的銷售管道,並且將旗下的「阿蓋爾」粉紅鑽聲望推到高點,棕色的鑽石更成為力拓集團在2018年的主打商品,隨後觸角更深及到加拿大的鑽石礦脈。



拿大地區的鑽石礦業自西元1981年 於加拿大西北地區的「艾卡提 (Ekati) 」發現新的鑽石礦床,「必和必拓集團」投入資源,在西元1998年正式開始量產,起初此地的三成左右的產量是提供給 "CSO" 產銷,西元2003年同為西北地區的「迪亞維克礦 (Diavik) 」由「力拓集團」投資,也正式進入量產。


各地戰局至此, "CSO" 不再擁有壟斷市場的優勢,面對此衝擊「戴比爾斯」從原本持有80%以上礦權,在1990後期下降到65%,2001年企業股份轉售給「英美集團」45%股權,2012年再由「奧本海默家族」收購40%,共持有85%股權,因此「戴比爾斯」成為「英美集團」旗下成員,「英美集團」將旗下零售店「De Beers」售出給「LVMH集團」,走入精品業 (但在2017年英美集團買回大部分的De Beers股權重新入主) , "CSO" 則轉型縮小成「DTC」形式,近年來不斷變化的市場及新發現的礦藏,使得變化加劇



117克拉 Old European cut 鑽石手鍊

Courtesy of Jurassic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