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主要鑽石礦區 - 南非

----------     The major diamond mining areas around the world - South Africa      ----------


石的開採歷史至今已兩千多年,從鑽石產業的起源及商業沿革章節中提到18世紀以前印度及印尼加里曼丹是世界上鑽石唯二的產地,但隨著各地的沖積礦的發現及鑽石探勘的技術提升,目前除了南極洲因技術性及公約的保護下無法開採,其餘世界各大洲都有鑽石的產能,就「金伯利進程 (Kimberley Process) 」的資料統計,2017年的鑽石原礦開採量約為1.5億克拉,大型鑽礦公司就佔據了約75%的產量,其中光以俄羅斯的鑽石礦業巨頭阿羅莎,旗下鑽石礦產量為3961萬克拉,佔年度產量的26%。



圖表為年度產量統計,單位為百萬克拉。 (由金伯利進程公開資料統計)



外您一定很好奇鑽石現在最大的生產國為哪個國家,就已近六年的資料來統計,年度產量超過百萬克拉的如表:

可以看到2017年的鑽石原礦產量排行依序為:

1.俄羅斯聯邦 

2.加拿大

3.波札那

4.剛果民主共和國

5.澳大利亞



前五大礦區,就佔了世界的鑽礦資源八成,曾經在19~20世紀的席捲世界的南非礦區,在2017年的資料統計排行僅在第六名,年度產量約為968萬克拉,支撐19世紀以前的印度、巴西等產地目前則產量非常稀少。


當然就整體而言,原礦的產量雖然比想像中的高,事實上能進入到珠寶市場的鑽石非常稀少,就資料統計工業級的鑽石就佔了47%,近寶石級佔了42%,寶石級的鑽石原礦大約只佔總產量的11%,還需要經過切磨等程序扣除損耗,一般損耗會依照車工的差距可能會從40~70%不等,因此實際上製作成珠寶的量可能只有5%左右。

近年鑽石原礦產量趨勢。 (由金伯利進程公開資料統計)


--- 南非 ---

從佩特拉購買的黃鑽原礦 Courtesy of Jurassic museum



非西元1866年首次發現鑽石,最先發現鑽石的地方在金伯利鎮一帶,在1872年至1903年間,南非鑽石礦產年產約為300萬克拉,占當時全球總量的95%,目前礦產雖然在探勘開發後產量有提升,但不如鼎盛時期,目前占全球鑽石總產量的6.4% (以2017年產量推算) 。



非鑽石約九成產自金伯利管狀脈,最著名的為金伯利礦 (Kimbrley) 及首相礦場 (Premier) ,金伯利礦場已於1914年停止開採,大量開採留下的大坑洞,成為當地旅遊景點,於礦場100周年的1971年成立「大坑洞博物館 (The big hole museum) 」,述說著鑽石的發展故事,直到至今南非依舊產出極為重要的高品質鑽石type IIA及藍彩鑽石。

產自南非的稀有綠鑽原礦Courtesy of Jurassic museum



目前南非境內有的主要礦場如下:


1.庫利南礦場 (Cullinan) 

舊稱「首相礦場 (Premier) 」,是世界最知名的礦區之一,於1902年探勘發現,隔年正式開採,並在1905年挖掘出一顆全世界最大的鑽石「庫利南 (Cullinan) 」,重達3106克拉,至今仍是全世界最大寶石級的鑽石原礦,切磨後被鑲至英國皇室權杖上,2003年時慶祝開採百年,更名為庫利南礦場 (Cullinan) ,目前礦場所有權為「佩特拉鑽石公司 (Petra Diamonds Ltd) 」,庫利南礦場以出產大克拉鑽石聞名,經常挖掘出大於10克拉的鑽石原礦。超過100克拉的原礦多達800顆以上,超過200克拉的原礦有140顆,超過400克拉尺寸的鑽石占世界礦場的1/4量,產能與質量十分驚人,許多世界級彩色鑽石都產自此地,諸如:

庫利南礦場的鑽石加工場,使用最新的頂尖篩選回收技術。資料來源:petradiamonds

裕世鑽芳華套鍊,有27種戴法,中間最大的主鑽重達104克拉。 (圖片來源:周大福) 




庫利南遺產 (The Cullinan Heritage) 

庫利南遺產於2009年被挖掘出,原礦重達507.55克拉,為Type IIA的鑽石,2010年由「周大福珠寶」以3500萬美元買回,創下當時最高銷售價格,周大福的工匠以三年的時間評估分析切磨的方式,切割成共24顆D/IF的鑽石,其中最大的為104克拉圓型明亮式車工,並邀請世界知名珠寶藝術家「陳世英 (Wallace Chan) 」及設計團隊歷時47,000小時打造出這套「裕世鑽芳華」套鍊。



約瑟芬之星 (The Star of Josephine) 

約瑟芬之星於2008年開採出,原礦重量為26克拉,經過切磨後為7.03克拉,顏色為Fancy Vivid Blue,淨度IF。2009年,佩特拉公司委託蘇富比拍賣公司,以成交價949萬美元售出給香港富商-劉鑾雄,劉鑾雄贈送給他的愛女約瑟芬,因此被命名為「約瑟芬之星 (The Star of Josephine) 」。

約瑟芬之星切磨後的重量為7.03克拉,顏色淨度為Fancy Vivid Blue/IF。

137.02克拉的首相玫瑰鑽石與2克拉圓鑽的大小比較。

圖片來源:williamgoldberg



首相玫瑰鑽 (Premier Rose Diamond) 

首相玫瑰鑽石原礦重達353.9克拉,於1978年開採出,原礦經過數個月的評估,進行60次的模擬,最後經過300多個小時的切磨,切割成一顆水滴型137.02克拉的首相玫瑰鑽石、31.48克拉的小玫瑰鑽石及2.11克拉的玫瑰莫夫鑽 (Rose Mouw) ,目前由MOUAWAD鑽石公司收藏。


庫利南夢想 (The Cullinan Dream) 

庫利南夢想於2014年被挖掘出,原礦重量為122.52克拉,以2760萬美元售出後,經切割成為四顆藍色鑽石,其中最大顆的24.18克拉為Fancy Intense Blue,類型為Type IIB,於2016年紐約佳士得拍賣會售出,成交價格2532.5萬美元。

122.52克拉的庫利南夢想 (圖片來源:petradiamonds)

「伊莉莎白泰勒」出席第4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配戴「泰勒伯頓鑽石」。




泰勒伯頓 (The Taylor Burton) 

泰勒伯頓鑽石於1966年挖掘出,原礦重241克拉。由美國珠寶公司「海瑞溫斯 (Harry Winston) 」買下,花了六個月的時間研究如何切磨,最後切磨成69.42克拉的水滴型鑽石。一開始由Harriet Annenberg Ames女士購買,但因為懼怕遭受不測及很少配戴而售出,於拍賣會場被卡地亞公司買走,最後由著名演員「李察伯頓 (Richard Burton) 」用110萬美元買下,並送給她的新娘「伊莉莎白泰勒 (Elizabeth Taylor) 」,更名為「泰勒伯頓鑽石」,「伊莉莎白泰勒」曾於第42屆奧斯卡頒獎典禮配戴過,之後離婚後出售鑽石,中間經過幾次的轉手,目前由MOUAWAD鑽石公司收藏,並且將重量切割為68.09克拉。




戴比爾斯世紀之鑽  (De Beers Centenary)

於1986年被開採出,重量達599克拉,在1988年戴比爾斯礦業公司的百年慶時首度亮相,之後委託由以色列切割大師「加布爾.托高斯奇 (Gabriel Tolkowsky) 」的團隊,使用與「金色慶典」一樣的切磨室,團隊進行一連串的評估,提案了13種切割設計,最後切割成團隊最為建議的心型切割,在1991年完工,切磨成273.85克拉的鑽石。

除了以上介紹的知名鑽石外,庫利南礦場所產出的鑽石不勝枚舉,還有約瑟芬的藍月 (The Blue Moon of Josephine) 、金色慶典 (The Golden Jubilee) 、奧本海默之藍 (The Oppenheimer Blue) 等…… 礦區年度產量約為78萬克拉原礦,佩特拉鑽石公司於2017年將礦場現代化完成,經由開發後預估礦源至少可以維持到2030年。

273.85克拉的「戴比爾斯世紀之鑽 (De Beers Centenary) 」,紀念戴比爾斯集團100周年慶而得名。 (圖片來源:debeersgroup) 




2.
金伯利地下礦場 (Kimberley Underground) 

於1980年代在南非鑽石熱潮的中心-金伯利礦場,周邊數公里處發現礦藏,分別為三個鑽石管Dutoitspan、Wesselton和Bultfontein,起初為露天式開採,到1950年代轉為地下開採,這些礦山在2005年因不符合效益戴比爾斯龐大的集團營運效益,被戴比爾斯集團封存,直到2007年開始由「佩特拉鑽石公司 (Petra Diamonds Ltd) 」接手整修及維護,獲得戴比爾斯公司的信任,於2010年將剩礦藏收購,並在2015年與「艾卡帕礦業公司 (EkapaMining) 」合資將剩餘的金伯利礦場全部收購,「佩特拉鑽石公司 (Petra Diamonds Ltd) 」及其BEE合作夥伴持有75.9%股權,「艾卡帕礦業公司 (EkapaMining) 」持有24.1%股權,目前年度產量約為80萬克拉,經由開發維護後,礦源壽命預計可以維持到2035年,另外礦區產出許多黃彩鑽,其中比較知名的兩個鑽石為:

金伯利地下礦場鄰近大坑洞 (Big Hole) ,兩者僅距離五公里。 (圖片來源:petradiamonds) 



奧本海默鑽石(The Oppenheimer Diamond) 

於1964年在Dutoitspan鑽石管中挖掘出,重量為253.7克拉,原礦保留為八面體形式未經切割,由美國珠寶公司「海瑞溫斯頓 (Harry Winston) 」買下,贈送給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為館藏,命名是為了紀念戴比爾斯集團前董事-歐內斯特.奧本海默 (Ernest Oppenheimer) 。

奧本海默鑽石原礦,為等軸晶系的八面體,重達253.7克拉。

圖片來源:Dane Penland

金伯利八面體鑽石,是迄今最大的八面體原礦,重達616克拉。圖片來源:jongliddonauthor



金伯利八面體 (The Kimberley Octahedral) 

於1871年在Dutoitspan鑽石管中挖掘出,重量為616克拉,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八面體原礦鑽石,由於原礦形式的稀有及珍貴,至今都未切割這顆鑽石,目前收藏於「大坑洞博物館 (The big hole museum) 」當中。




3.
威尼斯礦場 (Venetia)

位於南非最貧窮的省份「林波波省 (Limpopo) 」,早期在1903年礦場周邊的「林波波河 ( Limpopo River) 」就有發現零散的鑽石沖積礦,1969年戴比爾斯於周邊偵查確定礦場位置,1980年時正式探勘到地下的金伯利管含量符合開採效益,1990年時開始設置採礦場,直到1993年正式量產,目前為露天開採,年產量約為460萬克拉,為南非境內產量最大的鑽石礦,預計可以露天開採可以到2021年為止,戴比爾斯集團在2013年投入了20億美元的預算,開發其礦區的地下礦源,於2022年正式轉換地下開採,總體礦源壽命預估可到2046年,該礦源特殊的事蹟為全球第一家獲得ISO 9002質量管理認證的鑽石礦。

威尼斯礦場為南非目前產量最多的礦場。 (圖片來源:Debeers)




4.
咖啡方丹礦場 (Koffiefontein) 

南非咖啡方丹這個小鎮於1870年代首次在農場中發現鑽石,起初為小型獨立礦場,當地礦產克拉數雖然不大,但是質量佳,後來在1911年被戴比爾斯礦業公司收購,中間曾經因為1932年的經濟大蕭條時期停止開採,1950年代還曾經發生鑽石管塌陷,使得產能下滑,直到1970年才恢復,並且重新翻修工廠,開啟露天開採,挖掘深度達270米,之後為了開發礦產量而執行了地下開採活動,但中間又經歷了1980年代鑽石價格下跌,市場出現鑽石拋售的影響,使得計畫暫時中止,直到1987年才再度地下開採,2006年戴比爾斯集團開採權即將到期停止開採,由「佩特拉鑽石公司 (Petra Diamonds Ltd) 」接手進行保養維護,並在2007年收購礦場,目前礦場的年產量約5萬克拉,雖然不多但礦源質量佳且有產出粉紅鑽石,使得礦產依然值得投資,經評估礦產壽命預計可以維持到2031年,迄今發現最大的原礦重量為232克拉,於1994年開採出。

咖啡方丹礦場的工作人員操作鑽探機。圖片來源:petradiamonds

咖啡方丹的礦藏中,也富含了高品質的粉紅鑽。 圖片來源:petradiam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