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主要鑽石礦區 - 印度
印度是世界上最早出產鑽石的國家,具歷史資料記載,西元前4世紀印度就有鑽石貿易的活動,是18世紀以前世界唯一主要的鑽石產地,然而印度悠悠的鑽石歷史當中,最鼎盛的時期則是在16世紀,當時在「德干蘇丹國 (Deccan Sultanates) 」其中一支「戈爾康達蘇丹國 (Golconda Sultanates) 」境內「奎師那河流域 (Krishna River) 」附近的「柯羅礦 (Kollur) 」 (現今海德巴拉內的安得拉邦地區) 開採鑽石,這些鑽石被送到「戈爾康達 (Golconda) 」進行交易,不少舉世聞名的美鑽出自該礦,其出產的高品質Type IIA鑽石也曾多次亮相於世界知名拍賣會,高品質的鑽石、悠久的歷史、創紀錄的成交額,使得「戈爾康達」成為了世界頂級鑽石的代名詞,下列為印度產出的知名鑽石:
*光之山 (Koh-i-Noor)
歷史著名的光之山鑽石原礦重達793克拉,據說擁有了這顆鑽石可以得到全世界,但厄運也會降臨,只有上帝或女人戴上它才能平安無事,傳奇的故事從「卡卡提亞王朝 (Kakatiya) 」時期被「阿拉丁‧卡爾吉 (Alauddin Khalji) 」掠奪後開始,之後都在印度的皇宮當中經歷不同的王朝,蒙兀兒帝國第五任皇帝 -「沙賈汗 (Shah Jahan) 」將光之山鑲嵌在他美麗的孔雀皇座上。
西元1750年左右,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 (Nader Shah) 」遠征印度攻佔了德里掠奪這顆鑽石,當他看到這顆美麗的鑽石時驚嘆不已的說出「Koh-i-Noor !」,在波斯語的意思為光之山,鑽石因此得名。

▶ 瑪麗王后的皇冠上鑲嵌著光之山,主石重105.6克拉。 (圖片來源: The Jewel House)

▶ 瑪麗王后的皇冠上鑲嵌著光之山,主石重105.6克拉。 (圖片來源: The Jewel House)
幾年後「納迪爾沙 (Nader Shah) 」遭到暗殺,光之山之後被他的孫子「沙魯克.阿夫沙爾 (Shahrokh Shah) 」來拿討好阿富汗「杜蘭尼帝國 (Durrani Empire) 」換取支持,後來杜蘭尼帝國第五任君王「蘇加沙.杜蘭尼 (Shuja Shah Durrani) 」流亡的時候,將光之山帶到「錫克帝國 (Sikh Empire) 」在,錫克帝國的君王「季德.辛格 (Ranjit Singh) 」因此得到光之山。
之後英國與錫克帝國發生兩次戰爭,戰敗的錫克帝國簽署了拉合爾條約,並將光之山移轉給英國謀和,1851年在倫敦萬國博覽會上展出,吸引了大批民眾觀賞,但看過的民眾卻認為光之山並不閃耀,原因是沙賈汗持有的時期,將原礦委託威尼斯珠寶商切割成186克拉的蒙兀兒切工,但以19世紀當時的工藝來看,這顆光之山的光彩並不理想,英國皇室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多方尋求各種礦物專家,最後委託「皇家科斯特鑽石 (Royal Coster Diamonds) 」的著名切割師在英國進行切割,為了切割光之山,還特地打造一台蒸氣動力研磨機,費時38天 8000英鎊。
最後光之山被切割成105.6克拉,並鑲嵌在維多利亞女皇的胸針上,最後鑽石鑲嵌在瑪麗王后的皇冠上,瑪麗王后過世後,光之山就一直收藏於英國皇室的寶石屋,光之山鑽石繪聲繪影的傳奇至此暫告一個篇章,近年印度、巴基斯坦、伊朗、阿富汗都試圖要求英國歸還鑽石,但英國以拉合爾條約為由,提出了拒絕。
*光之海 (Darya-i-noor)
光之海是世界上最大的粉紅鑽石,重達182克拉,光之海與光之山同為在「卡卡提亞王朝 (Kakatiya) 」時期在「柯羅礦 (Kollur) 」產出,與光之山的際遇相同,不同的是光之山被「沙魯克.阿夫沙爾 (Shahrokh Shah) 」送給「杜蘭尼帝國 (Durrani Empire) 」。
光之海則是被伊朗「桑德王朝 (Zand dynasty) 」的第六任君王「盧圖夫.阿里汗 (Lotf Ali Khan) 」奪去,之後隨著桑德王朝的壞滅,移轉到了「卡札爾王朝 (Qajar dynasty) 」至此光之海就一直留在伊朗,至今存放在伊朗的國家珠寶博物館中,1965年加拿大團隊對伊朗皇室珠寶進行考究發現,「光之眼鑽石 (Noor-ul-Ain) 」,可能與光之海原為同一塊鑽石分割出來。

▶ 光之海鑽石是世界上最大的粉紅鑽石,重達182克拉。圖片來源:伊朗國家珠寶財務部

▶ 傳奇的攝政王鑽石,重達140.5克拉。圖片來源: louvre
*攝政王 (The Regent)
1698年於礦區開採出來,原礦重達410克拉,據說一名奴工劃傷自己的腿,將鑽石夾藏在自己的腿內逃出,透漏了秘密給一位英國船長分贓鑽石的利益換取自由,沒想到卻遭到謀害,船長將原石以1000英鎊轉賣給一位印度珠寶商,1701年印度珠寶商以2.4萬英鎊賣給當時英屬印度馬德拉斯的總督「托馬斯.皮特 (Thomas Pitt) 」,並將鑽石命名為皮特鑽石。
皮特鑽石經過了數年時間與兩次的切割,最終最大克拉的140.5克拉就是現今的攝政王鑽石,由於鑽石價格昂貴,皮特遲遲無法將鑽石售出,直到了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逝世,由於繼任者路易十五年幼,便由「奧爾良公爵腓力二世 (Philippe II, Duke of Orléans) 」攝政,為了建立威信,奧爾良公爵花了13.5萬英鎊購買了皮特鑽石,並將其改名為攝政王。
從此攝政王鑽石成為法國最重要的王室珠寶之一,多番出現在皇室重要典禮的皇冠上,法國大革命時期,由於財政困難,攝政王鑽石還一度成為借貸抵押品流落至荷蘭及柏林,直到1801年法國皇帝拿破崙將鑽石贖回,並將攝政王鑽石鑲嵌在其佩刀劍柄上,1940年二戰時期,納粹進攻巴黎時企圖掠奪攝政王鑽石但未能得逞,爾後攝政王鑽石就一直收藏在法國羅浮宮中。
*沙汗鑽石 (Shah Diamond)
沙汗鑽石出產於「德干蘇丹國 (Deccan Sultanates) 」的其中一支「艾哈邁德納加爾蘇丹國 (Ahmadnagar Sultanate) 」統治時期,原始重量為95克拉,經過切磨後變成88.7克拉,1591年王朝第七任的君王「布爾漢.尼扎.沙汗二世 (Burhan Nizam Shah II) 」命人在鑽石上刻畫上自己的名字,同年蒙兀兒帝國第三任君王-「阿克巴 (Akbar) 」侵略「艾哈邁德納加爾蘇丹國 (Ahmadnagar Sultanate) 」,並將沙汗鑽石帶回,直到蒙兀兒帝國第五任皇帝「沙賈汗 (Shah Jahan) 」將沙汗鑽石簽上新名字,並將其鑲嵌在孔雀王座上。
1738年波斯統治者「納迪爾沙 (Nader Shah) 」掠奪孔雀王座與各式寶石,將沙汗鑽石帶到了波斯,直到1826年當時統治波斯的「卡札爾王朝 (Qajar dynasty) 」第二任君王「法特赫-阿里沙.卡扎爾 (Fat′h-Ali Shah Qajar) 」留下最後一道簽名,沙汗鑽石因此被留下三道不同時期君王的銘文。
後來波斯與俄羅斯發生了兩次的戰爭,波斯簽屬了兩次不平等條款,波斯群眾反俄聲勢遽增,導致俄國駐波斯大使「亞歷山大格里博伊多夫 (Alexander Griboyedov) 」遭到暴民虐殺,使得兩國關係再度緊張,法特赫派其皇孫「庫思老.米爾扎王子 (Khosrow Mirza) 」前往聖彼得堡,並將沙汗鑽石贈送給沙皇「尼古拉一世 (Nicholas I) 」討其歡心,至此沙汗鑽石就一直存放在俄羅斯,目前存放於克里姆林宮博物館中。

▶ 沙汗鑽石經過三個不同時期的帝王銘文,重達88.7克拉。 (圖片來源: Sputnik / Владимир Вдовин)

▶ 產自印度潘南礦(Panna mine)的鑽石原礦
除了上述介紹到的幾顆名鑽外,產自「戈爾康達 (Golconda) 」的名鑽不勝枚舉,部分的名鑽我們將在鑽石的顏色章節介紹。
今日印度鑽石生產僅占全球產量的一小部分,每年產量約為4萬克拉,因應二戰後大量的工業鑽石需求,以及澳洲大量的產出工業鑽石,在為了節省人力成本的狀況下,將這些鑽石送到了印度的蘇拉特 (Surat) 進行加工,使得印度近年轉型為重要的切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