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主要鑽石礦區 - 印尼
印尼的「加里曼丹島 (Kalimantan) 」也被稱為「婆羅洲 (Borneo) 」,這裡可能是世界上第二古老的鑽石產地。
據傳在西元6世紀時,印度人將印度教傳入當地時發現了鑽石的蹤跡,後來西元7~12世紀間,馬來人、中國宋朝人在西加里曼丹的「蘭達克河 (Landak river) 」流域中掏金時也看到鑽石的蹤跡。
直到16世紀「費南多.麥哲倫 (Ferdinand Magellan) 」進行人類史上第一次的環球航行,他同行的小舅「杜阿爾特.巴博薩 (Duarte Barbosa) 」在航行書上記載他在婆羅門州看到當地開採的樟腦、鑽石、沉香木進行貿易。
往後的幾年許多葡萄牙人航海至此,都記載了婆羅洲內鑽石開採的狀況,到了17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更是壟斷了當地的鑽石交易。
請點選此處開始編輯文字內容

▶ 直到今日沉香木在印尼依舊是重要的出口貿易收入。

▶ 博物館館長在加里曼丹進行原礦的挑選。
同時期在印尼南加里曼丹現今知名的鑽石城「馬塔普拉 (Martapura) 」也發現了鑽石的蹤跡。
而18世紀時華人的舞台則在「蘭達克河 (Landak river) 」流域持續,最為著名的是由華人「羅芳伯」在印尼建立的「蘭芳共和國 (Lanfang Republic) 」,因為畏懼荷蘭的力量,選擇靠攏清朝,每年也從當地走私進貢很多鑽石到中國,「蘭達克河 (Landak river) 」流域在1789年時,還一度傳出挖掘到一顆重達367克拉的「馬塔鑽石 (Matan) 」,現今流向不明,傳聞有可能並非鑽石而是水晶。
雖然荷蘭幾乎壟斷了當地的鑽石礦但卻也奈何不了打著中國清廷旗號的「蘭芳共和國 (Lanfang Republic) 」盜採走私,直到1840年發生了歷史上的大事件「第一次鴉片戰爭 (First Opium War) 」,造成了中國清朝衰敗,自顧不暇的狀況下,使得荷蘭在印尼展開動作,大量的中國礦工遭到殺害,而「蘭芳共和國 (Lanfang Republic) 」也遭到消滅,餘黨逃離到蘇門答臘等地。
荷蘭雖然處理了內憂外患,但未料到的是,1880年代南非的鑽石礦崛起,使得印尼當地的鑽石不再受到矚目,迫切地需要找到新地可靠礦源,荷蘭政府正式開始對Cempaka礦區進行開發,但印尼整體的鑽石產量也不如初期年產量5萬克拉。
19世紀時年產量還有近3萬克拉,到了20世紀大幅下滑到600克拉,緊接而來二戰的爆發,使的日本趕走荷蘭人,但隨著日本戰敗最終印尼獨立。
▶ 加里曼丹開採出的各式鑽石原礦,多半以棕、黃色為主,但也有稀有的粉、綠、藍色。
印尼出產的鑽石顏色以棕色為多數,並帶有雜質與色塊或色帶,但確曾在此開採出粉紅、綠、藍鑽的案例。
1965年曾在Cempaka礦區發現了一顆重達166.75克拉Type IIA的粉色鑽石原礦「Trisakti」,至此湧入大量的礦工盼望幸運再次降臨,帶動了礦區所在的城市,被稱為鑽石之城的「馬塔普拉 (Martapura) 」發展,當地使用最簡單的工具開採,礦工在水深及腰的水中用 "Linggang" (一種錐形大碗) 清洗泥沙、滔選鑽石,盼望能在碗中找到巨大且稀有的鑽石,但大量且無計畫性的挖掘導致山體崩塌,對生命及環境已造成迫害。
▶ 礦區位於山林間,為了開採鑽石大量的筏木及用水柱沖刷,使得環境受到破壞。
2006年倫敦BDI礦業集團開採團隊,在此挖掘出3.02克拉的濃彩藍鑽原礦,被命名為切爾西藍 (Chelsea Blue) 曾造成一時轟動。
2007年BDI Mining將開採權已7820萬美元出售給英國的Gem diamonds,2008年因為廢水處理的問題導致對環境的危害,影響當地的農作物收成,一度暫停礦區的開採。
2011年Gem diamonds又以500萬美元的價格將股權的80%出售給PT Galuh Cempaka,然而廢水的問題依舊無法良好的解決,使得礦區從2012~2018年都在進行維護,不過據傳預計在2018年的年底要重新開業。

▶ 用水柱沖刷後,抽送到硫礦槽,進行初步的掏洗。

▶ 下游處也有礦工在水深及腰的水中用 "Linggang" (一種錐形大碗) 清洗泥沙、滔選鑽石。

▶ 「馬塔普拉 (Martapura) 」現今是熱鬧的旅遊地區,當地街邊有需多珠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