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主要鑽石礦區 - 美國

----------     The major diamond mining areas around the world - USA      ----------

國購買鑽石的需求在世界上名列前茅,雖與鄰近的加拿大同樣位於北美洲,但兩國的鑽石產量卻是天差地遠,雖然曾經有過開採礦的紀錄但已停產,直到至今美國境內未發現具世界規模性的鑽石礦,境內最早在1906年於「阿肯色州 (Arkansan) 」發現了鑽石,但產量稀少不具大型開採規模的關係,這裡被建立成「阿肯色州鑽石公園 (Arkansan crater of diamonds stata park) 」,開放民眾購票入場挖寶,另外在「科羅拉多州 (Colorado) 」的「凱西湖 (Kelsey Lake) 」

曾經有過商業的開採,但僅僅也只能提供給當地的珠寶商小量銷售,以下是美國境內成被發掘的鑽石礦:


1.阿肯色州鑽石公園 (Arkansas CRATER OF DIAMONDS STATE PARK) 

1889年「阿肯色州 (Arkansas) 」當地一位地質學家「約翰.布蘭納 (John Branner) 」對境內一個小鎮「默弗里斯伯勒 (Murfreesboro) 」周邊的橄欖岩進行攤勘,但沒有找到任何鑽石的蹤跡,幾年後一位名叫「約翰.威斯里.哈德斯頓 (John Wesley Huddleston) 」的農民買下了這片地,並在1906年8月自家農地中發現了兩顆鑽石。

這樣的消息透過報紙傳遞開來,使得大量想要挖鑽致富的人群湧入了這個小鎮,據傳當地的旅館在一年內因客房不足,拒絕了1萬位想要住宿的民眾,這些人索性就在空地搭起帳篷居住,當地也因為鑽石熱帶來了一些投資客想在這個小鎮進行開發市集及投資房地產,沒多久「約翰」將他的農地以36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阿肯色鑽石公司 (Arkansas Diamond Company) 」。

不幸的是……經過多次的探勘發現這片土地的鑽石蘊藏量不具商業價值,使得「阿肯色鑽石公司 (Arkansas Diamond Company) 」想要購買鄰近隔壁的農地是一位叫做「MM曼尼 (MM Mauney) 」擁有,但他拒絕出售土地並自行挖掘,甚至售票開放想挖寶的人進來挖鑽,但沒有鑽礦開採知識及資金的「曼尼」始終沒有突破性的進展。

幾年後「曼尼」將農地的3/4股權出售給「奧索卡鑽石公司 (Ozark Diamond Corporation) 」的「霍勒斯.比米斯 (Horace Bemis) 」,然而「比米斯」卻意外逝世,他的後繼繼承人對鑽石產業毫無興趣,因此將股權出售給「奧斯丁.米勒 (Austin Millar) 」。

「米勒」在這裡建造了一個礦廠,但在1919年時因為一場大火使得礦場付之一炬,之後也無力重建,而苦苦支撐著的「阿肯色鑽石公司 (Arkansas Diamond Company) 」即便後來在1924年發現了「山姆大叔 (Uncle Sam) 」鑽石,還是不堪虧損售出,礦場幾乎停擺到1932年後的大蕭條時期結束,才有一些小型的開採活動,但收穫始終不理想,決定要改變模式。

1949年開始正式將鑽石礦對外開放,並在周邊建造禮品店及餐館,供人旅遊參訪,1956年時發現了「阿肯色之星 (Star of Arkansas) 」鑽石帶動起第二波風潮,到了1969年德州的一家公司將兩處的礦場購買當作私人招待景點。

 先將富含鑽石的礦土收集,再到水池細篩掏洗尋找鑽石,辛苦了一天找到了一顆0.05克拉的鑽石,在顯微鏡下進行確認。



1972年時阿肯色州政府以75萬美元的價格購買作為州立公園,只要收取10美元的入場費,就可以在公園內挖鑽石,幾十年來吸引許多尋寶者至此挖掘鑽石,據說夏天時平均每日有超過2000人到訪。


但筆者在2012年1月造訪阿肯色鑽石公園,園區僅有數十人到訪,因為冬季天氣冷的讓人直打哆嗦,在公園當中飽受風寒,猶如大海撈針的事願意做的人很少,也因此大幅提高了我們能找到鑽石的機會,果不其然我幸運的找到了一顆5分大小的棕色鑽石,當然相較於歷往的其他挖寶者,我的收穫不大但卻乘載著滿滿的回憶……

由於公園屢屢傳出挖掘到鑽石的消息,使得在1996年時多家地質探勘公司,再度對礦區進行評估,結果依舊是這裡的鑽石含量遠低於商業開採價值,因此直到自今礦區還是做為公園售票的形式進行,接下來介紹幾顆這裡挖掘出的知名鑽石:

 2012年筆者至阿肯色鑽石公園體驗挖鑽石的樂趣。

 山姆大叔鑽石是歷史以來美國境內發現最大的鑽石,重達40.23克拉。

圖片來源: John Cubitto / GIA



*山姆大叔 (Uncle Sam)

於1924年被發現,是美國境內發現最大的鑽石原礦,重達40.23克拉,命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因為發現者「威斯里.歐里.巴沙姆 (Wesley Oley Basham) 」的綽號叫做「山姆大叔」因此得名,二是由美國的國家擬人象徵「山姆大叔」而來。

「山姆大叔」鑽石後來經由紐約的「申克和梵海倫 (Schenck&Van Haelen) 」進行切磨,由於阿肯色州的鑽石礦類型也與澳洲阿蓋爾礦區同為「鉀鎂煌斑岩 (Lamproite) 」,非常難加工切磨,使得「山姆大叔」經過了兩次的加工才切磨成一顆12.42克拉的祖母綠形切割鑽石,顏色等級為M色,淨度為VVS1,曾經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展出,後來由一位私人收藏家以15萬美元的價值購買。


發現山姆大叔鑽石的位置,是熱門的探索地點。圖片來源:Erin/flickr。


*
斯特朗-瓦格納 (Strawn-Wagner) 

於1990年被發現,命名來自發現者「雪莉.斯特朗 (Shirley Strawn) 」及其曾祖父「李.瓦格納 (Lee Wagner) 」合併而成,原礦重量3.03克拉,原礦的水準極高,因此特意送去國際知名的「麗澤美鑽 (Lazare diamonds) 」切磨成1.09克拉,經由「美國寶石學會 (AGS) 」評價為D色 IF的淨度,車工為理想車工的三個0最高水準,這樣的品質在非商業開採的礦區中都是極為罕見的,阿肯色公園以34700美元購買,目前鑽石在公園展覽室展出。




*
卡恩.金絲雀 (The Kahn Canary ) 

於1977年被發現,重量為4.25克拉,發現者「喬治.斯特普 (George Stepp) 」將鑽石出售給珠寶商「斯坦利.卡恩 (Stanley Kahn) 」,「卡恩」非常喜歡原礦本身的十二面體樣式,因此並沒有做任何的加工切磨,以原礦的形式鑲嵌成戒指。

除此之外「卡恩.金絲雀」鑽石的顏色為金黃色,在商業上被稱呼為金絲雀色,總類為罕見的Type Ib,如此獨特的鑽石曾在許多博物館及重要場合中展出,其中最具知名的事件為,出生於阿肯色州的「比爾〮〮.柯林頓 (Bill Clinton) 」,在1993及1997年總統就職典禮上,他的夫人「希拉蕊.柯林頓 (Hillary Clinton) 」,配戴「卡恩.金絲雀」鑽石出席,彰顯家鄉特產。

 卡恩.金絲雀鑽石維持原礦的形式進行鑲嵌,主石重4.25克拉。(圖片來源: GIA)




 埃斯佩蘭薩鑽石墬,被設計為浮動式,主石重4.60克拉。圖片來源:The Inspired Collection


*
埃斯佩蘭薩  (The Esperanza Diamond) 

於2015年6月由「波比.歐斯卡森 (Bobbie Oskarson) 」發現,重量為8.52克拉,命名來自西班牙語「希望」的意思,這顆鑽石交付到「安比鑽石 (Embee Diamonds) 」公司的鑽石切割大師「麥克.博塔 (Mike Botha) 」手上,「麥克」受邀在阿肯色州的小石鎮當地一間珠寶店進行切磨,吸引各國媒體及人潮湧入,甚至在youtube上有直播活動。

「麥克」費時180小時,打造一種新型的切割被稱呼為「三重奏切割 (the triolette) 」共147個刻面重量為4.60克拉,經過「美國寶石學會 (AGS) 」鑑定後為 D色IF淨度,並且種類為罕見的Type IIa型鑽石,之後又交付到「靈感珠寶公司 (inspired jewellery) 」進行設計鑲嵌,經由CAD打草圖後用3D列印技術製成臘膜,最終製作成一個浮動式的墬子設計,成品還在美國境內幾個城市巡迴展出,並且開放招標,預估成交價落在100~150萬美元,但至今尚未售出。



*
凱西湖 (Kelsey Lake) 

凱西湖鑽石礦是美國歷史上唯一個商業開採的鑽石礦,礦區位於科羅拉多州及懷俄明州交接處的「凱西湖礦」,最早是在1975年時,美國地質調查隊在當地攤勘石灰岩,採集樣本回去打磨時砂輪機磨盤損壞,進而發現內含有鑽石,消息傳出後吸引許多企業挹注資金,請當地知名地質學家「霍華德.庫伯史密斯 (Howard Coopersmith) 」進行一系列的地質調查,探索到1977年為止成果並不理想,僅發現非常少的微小鑽石,使得企業資金紛紛抽離,「霍華德」鍥而不捨找到資金,在1987年成立了「Diamond Company NL」對當地進行探勘,隨後找到兩個金伯利鑽石管,並在1993年開採出10萬顆鑽石原礦,得到良好的成績,1994年底「紅金公司 (Redaurum ltd) 」收購「Diamond Company NL」股權,將其納入旗下子公司,1995年投入200萬美元建造工廠,並於1996年正式量產,首批產量為2500克拉的鑽石原礦,期間還發現了一顆重達28.3克拉的黃彩鑽石,並註冊「凱西湖 (Kelsey Lake Diamonds) 」和「科羅拉多鑽石 (Colorado Diamonds) 」商標來銷售礦區產的鑽石,主要銷售形式以當地珠寶店來進行私下標售,首年的年產量達到12000克拉,在1997年又挖掘出28.2及16.86克拉的鑽石。

眼看前途一片光景,但卻發生了兩件大問題,一是「聯合太平洋鐵路 (Union Pacific Railroad) 」對「紅金公司」提告,「聯合太平洋」聲稱該地區雖然他們在1896年時出售該片土地,但保留了礦產權,因此「聯合太平洋」認為他們也擁有部分「凱西湖」的礦產權,二是當初建造礦場設計有重大瑕疵,使得鑽石沒辦法良好的採集,雖然訴訟的案件最後由「紅金公司」勝訴,但最終「紅金公司」還是在1997年暫停了「凱西湖」的開採,將庫存的鑽石銷售結算,並出售採礦部門,直到2000年「麥肯齊灣國際公司 (McKenzie Bay International Ltd) 」將「Diamond Company NL」的債權收購,並投入200萬美元升級採礦場,重新評估兩個金伯利管礦藏各自約有34萬克拉左右,開採壽命預估為10年。

2000年9月礦區重新開始開採,但僅維持短短的幾個月,2001年隨即又關閉,因「麥肯齊灣國際公司」的策略改變,將資金調動到加拿大魁北克的釩礦採集,關閉的幾年都沒有新的公司接手繼續經營,使得礦區在2003年復墾關閉。